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政法院系“王牌军团”》系列报道之四华东政(2)

来源:投资与创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帐篷 作者供图 2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帐篷 作者供图

2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魏明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4年~1972年),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

1964年,华东正式复校。令人遗憾的是,恢复办学的华东政法学院只招收了64、65两级学生,第一年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

1966年6月,华政“停课闹革命”,招生工作停止。在“文革”期间,和其余四所政法院校一样,华政也难逃厄运。

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被撤销,师资队伍再次解体。校园也陆续被上海社科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八个单位占用,被戏称为“八国联军”。

从1952年建校到1979年复校,华政在建校初期的27年里,竟然只招收了6届本科生。

“帐篷精神”成为佳话

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法学教育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1979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教育部向国务院作“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请示报告”([79]法司字第30号)就下达了。内中称:按照党中央[1978]32号文件中“关于恢复政法院系、培养司法人才”的指示,经征得中共上海市委同意,拟恢复华东政法学院。据长期担任华政校办主任的华信江回忆,上述四部门的请示报告,曾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纪登奎、余秋里、陈锡联、耿飚、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王任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画圈同意。

6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下达任命名单:刘少傥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潘念之、李润玉、吕书云任党委委员兼副院长。

9月,华政迎来了第一批303名学生。然而,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他校舍依然分别被市社科院、市卫校、市蔬菜公司、市果品公司、天山医院等所占用,学生们也只能在礼堂和体育馆改造的教室里完成学业。

“1980年夏天,当1979级300多名学生已经在读,1980级400多名新生又将入住时,教室和宿舍已经无法承受。”何勤华回忆道。

校领导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吕书云作出决定,把校长办公楼留给财务处办公,40号楼、东风楼等全部让给学生住宿。同时,在四号楼前的草地上搭了5座大帐篷作为党政工团人员的办公用房,院领导在内的行政人员都在帐篷里办公。

“我当时担任了研究生班的党支部副书记,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会议,记得好几次开会是和当时在本科生中做党务工作的徐向华老师一起参加的。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等这些在革命战场上一路走来的革命法学家,却能够在帐篷中沉稳地指挥办学,安之若素,着实让人钦佩不已。华政领导自我牺牲、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鼓舞了当时的师生,‘帐篷精神’也成为华政历史上乃至沪上最广为传颂的佳话。”何勤华回忆道。

在科学研究方面,复校以后的华政也进展迅速。1979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原由华东政法学院创办的《法学》改名为《民主与法制》,由上海市法学会和华东政法学院合办。《民主与法制》正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创刊的法制期刊。

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政复校和发展时期,以曹漫之为代表的一代华政人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指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学校的最根本任务。

“在教职员工全部被扫地出门、图书资料全部散失、校园被多个单位占用的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要重建一所3000人规模的大学,谈何容易。与华政1952年创建、1963年第一次复校一样,1979年的第二次复校,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教师。曹漫之亲自做动员,当时在复旦的大部分教师(包括职员),共有48位,如徐轶民、王召棠、苏惠渔、张国全等都回到了华政。”何勤华教授说道。

1980年,校领导决定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教师的启事,这在当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共有531人应聘。经过考核和评审,择优录取了41名教学和编译人员。


文章来源:《投资与创业》 网址: http://www.tzycyzz.cn/qikandaodu/2020/1016/959.html



上一篇:担当的最大底气来自公心
下一篇:指导“互联网+”大赛 ——职教赛道创业项目的

投资与创业投稿 | 投资与创业编辑部| 投资与创业版面费 | 投资与创业论文发表 | 投资与创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投资与创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