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政法院系“王牌军团”》系列报道之四华东政(4)

来源:投资与创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5月27日下午,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和党组书记、常

2019年5月27日下午,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和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训秋委托,代表中国法学会到上海瑞金医院看望华政功勋教授苏惠渔,并向苏老颁发“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证书。

张文显表示,“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是中国法学界给予法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苏老在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司法改革等法学学科领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事业和法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华政校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松年也同时获得了“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证书。

2017年11月18日,华东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座谈会暨高水平法学教育推进工作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潮和时任贵州省高级法院院长孙潮等校友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著名行政法学家应松年教授等校友和兄弟院校纷纷发来贺信和贺电。《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华政北京校友会会长刘桂明作为校友代表,用幽默的语言,在致辞中用“平等”“平凡”“平安”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希望母校续写新辉煌、谱写新篇章、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美好祝愿。

在随后举行的“法律+”时代与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唐波还受时任校党委书记曹文泽和叶青校长委托,特别转达了作为曾经的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和华政校友,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对研讨会的重视和关心。

建校以来,华政不仅培养了本科生5.3万名、研究生2万余名、博士生1000余名,还有一大批高层次法律及管理人才,曹建明、干以胜等校友在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纪委,各省区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岗位上,或著作等身,学界闻名;或业绩出众,事业有成;或统揽全局,领导一方,成为共和国法治建设及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十佳律师、优秀企业家的行列中均有华政的校友,还有更多的校友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校长叶青表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政法院校落实法治人才培养战略任务的原生动力。华政要主动适应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努力做好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华政精神的传承等工作,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促进学校对社会的智力支持和参与贡献。

叶青校长的话,既为华政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是对华政未来发展的期许。

>>图1∶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多达20余幢,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人们称其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群。

1952年,在中国第一所教会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旧址处,一批满怀理想和热情的法学教育先驱者,开始了打造新中国政法高等教育事业的征程。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诞生了。华政建校后却历经磨难,先后两次被撤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带来了春天,特别是1979年复校后,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的华政始终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从一路艰难中走向辉煌。历经两次撤校的厄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建立和健全人民司法制度,肃清旧法观念在法学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改革大学的法学课程,以适应培养新中国政法工作干部的迫切需要,华东政法学院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副主任、党组书记魏文伯兼任。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多达20余幢,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人们称其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群。>>图2∶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园>>图3∶华东政法大学校原校长何勤华教授 以上图片均由资料供图走进校园,绿草如茵,在百年参天大树掩映之中,这里的建筑幢幢有历史,让人仿佛穿梭在历史长河之中,眼前不时会出现曾从这些建筑里走出来的许多名人,如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外交家顾维钧、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作家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出版家邹韬奋、宋氏家族的宋子文等人的身影(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韬奋楼内中式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在众多楼宇中可谓独树一帜,外墙为红砖清水墙,歇山屋顶覆盖中国蝴蝶瓦。楼中部的屋顶上建有方型钟楼,装有大自鸣钟一座。如今韬奋楼已成华东政法标志性建筑之一,现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小草坪后面的思颜堂显得端庄秀美,这是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的,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交谊楼原名交谊室,1929年12月落成。1949年5月27日清晨,交谊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淞沪战役时,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1952年11月15日,华政首届开学典礼就在二楼的大交谊厅举行。华东政法学院初创时期设有大学部、夜校部和专修科,1953年设干训班,1954年设本科,1957年设函授部。“1952年建校时,华政的师资力量比不上其他几所法律院校,表面上是九所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学系全部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我统计了一下,当时的华东地区法学教育资源占到全国的70%以上,北京占20%左右,还有10%分别在东北和中南等地区。照理说华政拥有这些法学教育资源,实力应该是最强的。但是,我查阅了相关的档案,包括复旦大学报上来的教授共有126名人员,因政审原因,华政一个都没接纳。这些教授、学者在国民党政府期间做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被称为旧法人员,其中就有参加过东京审判的检察官和法官向哲浚、梅汝璈等人。学校从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等机构里吸收一些南下干部当教师,当时的教研室主任都是由南下干部担任。1956年6月至1958年8月,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担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校原校长何勤华教授回忆道。从1952年到1958年,华政贯彻教学改革和司法改革的精神,学习苏联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政法工作的发展和充实政法干部队伍的需要。在此期间,华政的科学研究在新中国司法改革的深厚土壤里蓬勃发展。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校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校停止招生工作。“此时,华东政法学院大门口挂上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牌子,54级的学生到1958年正好毕业,而55、56、57级的学生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录取单位是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证上却盖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印章。著名的法学专家应松年是56级的,后面两年的学业是在上海社科院完成的。”何勤华教授介绍说。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大草坪上的“办公室”——帐篷 作者供图2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魏明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4年~1972年),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华东正式复校。令人遗憾的是,恢复办学的华东政法学院只招收了64、65两级学生,第一年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1966年6月,华政“停课闹革命”,招生工作停止。在“文革”期间,和其余四所政法院校一样,华政也难逃厄运。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被撤销,师资队伍再次解体。校园也陆续被上海社科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八个单位占用,被戏称为“八国联军”。从1952年建校到1979年复校,华政在建校初期的27年里,竟然只招收了6届本科生。“帐篷精神”成为佳话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法学教育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1979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教育部向国务院作“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请示报告”([79]法司字第30号)就下达了。内中称:按照党中央[1978]32号文件中“关于恢复政法院系、培养司法人才”的指示,经征得中共上海市委同意,拟恢复华东政法学院。据长期担任华政校办主任的华信江回忆,上述四部门的请示报告,曾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纪登奎、余秋里、陈锡联、耿飚、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王任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画圈同意。6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下达任命名单:刘少傥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潘念之、李润玉、吕书云任党委委员兼副院长。9月,华政迎来了第一批303名学生。然而,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他校舍依然分别被市社科院、市卫校、市蔬菜公司、市果品公司、天山医院等所占用,学生们也只能在礼堂和体育馆改造的教室里完成学业。“1980年夏天,当1979级300多名学生已经在读,1980级400多名新生又将入住时,教室和宿舍已经无法承受。”何勤华回忆道。校领导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吕书云作出决定,把校长办公楼留给财务处办公,40号楼、东风楼等全部让给学生住宿。同时,在四号楼前的草地上搭了5座大帐篷作为党政工团人员的办公用房,院领导在内的行政人员都在帐篷里办公。“我当时担任了研究生班的党支部副书记,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会议,记得好几次开会是和当时在本科生中做党务工作的徐向华老师一起参加的。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等这些在革命战场上一路走来的革命法学家,却能够在帐篷中沉稳地指挥办学,安之若素,着实让人钦佩不已。华政领导自我牺牲、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鼓舞了当时的师生,‘帐篷精神’也成为华政历史上乃至沪上最广为传颂的佳话。”何勤华回忆道。在科学研究方面,复校以后的华政也进展迅速。1979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原由华东政法学院创办的《法学》改名为《民主与法制》,由上海市法学会和华东政法学院合办。《民主与法制》正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创刊的法制期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华政复校和发展时期,以曹漫之为代表的一代华政人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指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学校的最根本任务。“在教职员工全部被扫地出门、图书资料全部散失、校园被多个单位占用的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要重建一所3000人规模的大学,谈何容易。与华政1952年创建、1963年第一次复校一样,1979年的第二次复校,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教师。曹漫之亲自做动员,当时在复旦的大部分教师(包括职员),共有48位,如徐轶民、王召棠、苏惠渔、张国全等都回到了华政。”何勤华教授说道。1980年,校领导决定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教师的启事,这在当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共有531人应聘。经过考核和评审,择优录取了41名教学和编译人员。经过四年的努力,至1983年1979级本科生毕业时,华政基本上组建起了一支比较优秀、比较整齐的师资队伍。1980年,全国人大设立特别法庭、特别检察厅,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犯罪活动进行侦查、起诉、审判。“两案”指导委员会决定公开审判中应有辩护律师,华东政法学院教师苏惠渔受委托,担任李作鹏的辩护律师;教师朱华荣参加律师小组工作,曾两次与江青会见,后因江青决定自我辩护,未出庭。这一历史性的审判,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宣告了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宣传了社会主义律师制度,树立了刑事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范例,成为我国拨乱反正以来依法办案的典范。>>教学活动 作者供图何勤华说道:“华政白手起家,不断摸索,一步步踏入正轨,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具研究生和夜大学、函授教育以及自学考试、干部师资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学校在巩固和发展法学学科的同时,增设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走上了多学科的发展之路。”1985年,华东政法学院在单一法学专业的基础上,新增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犯罪学三个本科专业。1996年,国际经济法(国际法)被确立为司法部重点学科,是学校首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法制史学科被确立为第二批部级重点学科。华东政法学院于1981年、1998年先后成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法制史和国际法成为首批招生专业。1995年,成为全国首批八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华东政法学院于1981年恢复成人教育。1986年,华政夜大学正式成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法律专业素养的人才。复校40年来,华政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著名教授。1999年7月14日,通过聘请专家,组织评审,决定给予为华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功勋教授”的称号。第一批获此殊荣的教师是徐盼秋、庄咏文、徐轶民、武汉、郑兆璜、王召棠。第二批为陈鹏生、苏惠渔、徐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央领导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994年12月9日,时任国际法系主任曹建明教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政治局领导讲授“国际商贸法律制度及关贸总协定”。自那以后,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次法制讲座,并逐渐形成了制度。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原来的华政校区占地面积仅有200余亩,校区是圣约翰大学的旧址,许多建筑都属于保护性的历史文物,不能改建、扩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何勤华教授说道。迈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国际化程度加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一专业的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求。2003年2月,占地面积800多亩的华政松江校区破土动工;2005年8月,学校主体搬迁至松江校区,彻底解决了制约华政发展的瓶颈问题,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03年,华东政法学院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首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法律史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也是上海首个法学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学校成为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6月9日,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等领导出席了揭牌庆典活动。学校实现了从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从单科型行业院校向以法学为特色,经济、管理、金融、外语、文学等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形成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格局。近五年来,华政注重引进和招聘各类人才397人,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1人(担任学院外方院长)、国内外知名教授5人、师资博士后104人(外籍1人)。截至2018年10月,华政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近400人。何勤华、马长山等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何勤华、刘宪权获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等等。此外,学校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19年5月27日下午,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和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训秋委托,代表中国法学会到上海瑞金医院看望华政功勋教授苏惠渔,并向苏老颁发“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证书。张文显表示,“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是中国法学界给予法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苏老在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司法改革等法学学科领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事业和法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华政校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松年也同时获得了“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证书。2017年11月18日,华东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座谈会暨高水平法学教育推进工作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潮和时任贵州省高级法院院长孙潮等校友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著名行政法学家应松年教授等校友和兄弟院校纷纷发来贺信和贺电。《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华政北京校友会会长刘桂明作为校友代表,用幽默的语言,在致辞中用“平等”“平凡”“平安”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希望母校续写新辉煌、谱写新篇章、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美好祝愿。在随后举行的“法律+”时代与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唐波还受时任校党委书记曹文泽和叶青校长委托,特别转达了作为曾经的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和华政校友,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对研讨会的重视和关心。建校以来,华政不仅培养了本科生5.3万名、研究生2万余名、博士生1000余名,还有一大批高层次法律及管理人才,曹建明、干以胜等校友在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纪委,各省区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岗位上,或著作等身,学界闻名;或业绩出众,事业有成;或统揽全局,领导一方,成为共和国法治建设及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十佳律师、优秀企业家的行列中均有华政的校友,还有更多的校友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校长叶青表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政法院校落实法治人才培养战略任务的原生动力。华政要主动适应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努力做好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华政精神的传承等工作,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促进学校对社会的智力支持和参与贡献。叶青校长的话,既为华政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是对华政未来发展的期许。


文章来源:《投资与创业》 网址: http://www.tzycyzz.cn/qikandaodu/2020/1016/959.html



上一篇:担当的最大底气来自公心
下一篇:指导“互联网+”大赛 ——职教赛道创业项目的

投资与创业投稿 | 投资与创业编辑部| 投资与创业版面费 | 投资与创业论文发表 | 投资与创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投资与创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