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政法院系“王牌军团”》系列报道之四华东政

来源:投资与创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多达20余幢,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人们称其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群。 1952年,在中国第一所教会高等学府圣

>>图1∶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多达20余幢,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人们称其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群。

1952年,在中国第一所教会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旧址处,一批满怀理想和热情的法学教育先驱者,开始了打造新中国政法高等教育事业的征程。

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诞生了。华政建校后却历经磨难,先后两次被撤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带来了春天,特别是1979年复校后,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的华政始终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从一路艰难中走向辉煌。

历经两次撤校的厄运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建立和健全人民司法制度,肃清旧法观念在法学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改革大学的法学课程,以适应培养新中国政法工作干部的迫切需要,华东政法学院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副主任、党组书记魏文伯兼任。

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多达20余幢,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人们称其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群。

>>图2∶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园

>>图3∶华东政法大学校原校长何勤华教授 以上图片均由资料供图

走进校园,绿草如茵,在百年参天大树掩映之中,这里的建筑幢幢有历史,让人仿佛穿梭在历史长河之中,眼前不时会出现曾从这些建筑里走出来的许多名人,如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外交家顾维钧、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作家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出版家邹韬奋、宋氏家族的宋子文等人的身影(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韬奋楼内中式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在众多楼宇中可谓独树一帜,外墙为红砖清水墙,歇山屋顶覆盖中国蝴蝶瓦。楼中部的屋顶上建有方型钟楼,装有大自鸣钟一座。如今韬奋楼已成华东政法标志性建筑之一,现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小草坪后面的思颜堂显得端庄秀美,这是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的,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

交谊楼原名交谊室,1929年12月落成。1949年5月27日清晨,交谊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淞沪战役时,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1952年11月15日,华政首届开学典礼就在二楼的大交谊厅举行。

华东政法学院初创时期设有大学部、夜校部和专修科,1953年设干训班,1954年设本科,1957年设函授部。

“1952年建校时,华政的师资力量比不上其他几所法律院校,表面上是九所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学系全部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我统计了一下,当时的华东地区法学教育资源占到全国的70%以上,北京占20%左右,还有10%分别在东北和中南等地区。照理说华政拥有这些法学教育资源,实力应该是最强的。但是,我查阅了相关的档案,包括复旦大学报上来的教授共有126名人员,因政审原因,华政一个都没接纳。这些教授、学者在国民党政府期间做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被称为旧法人员,其中就有参加过东京审判的检察官和法官向哲浚、梅汝璈等人。学校从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等机构里吸收一些南下干部当教师,当时的教研室主任都是由南下干部担任。1956年6月至1958年8月,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担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校原校长何勤华教授回忆道。

从1952年到1958年,华政贯彻教学改革和司法改革的精神,学习苏联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政法工作的发展和充实政法干部队伍的需要。在此期间,华政的科学研究在新中国司法改革的深厚土壤里蓬勃发展。

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校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校停止招生工作。

“此时,华东政法学院大门口挂上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牌子,54级的学生到1958年正好毕业,而55、56、57级的学生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录取单位是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证上却盖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印章。著名的法学专家应松年是56级的,后面两年的学业是在上海社科院完成的。”何勤华教授介绍说。


文章来源:《投资与创业》 网址: http://www.tzycyzz.cn/qikandaodu/2020/1016/959.html



上一篇:担当的最大底气来自公心
下一篇:指导“互联网+”大赛 ——职教赛道创业项目的

投资与创业投稿 | 投资与创业编辑部| 投资与创业版面费 | 投资与创业论文发表 | 投资与创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投资与创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